2023年:人工智能之年带来的希望与警示探索

分类:杂谈 日期:

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(新华社记者罗国芳)2023年,生成式人工智能,以ChatGPT聊天机器人为代表,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,人工智能这一英语缩写被《柯林斯英语词典》评选为“年度单词”。

从科研辅助到艺术创作,从金融分析到自动驾驶,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有效提升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及质量,并推动多个行业形成新质生产力。然而,伴随着技术的迅速演进以及其对社会的逐渐渗透,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也引发了广泛关注,推动安全有序发展的呼声愈加高涨。

谈到生成式人工智能,就不得不提到今年大热的ChatGPT。这款由OpenAI于2022年推出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,其自然语言交互和多场景内容生成能力趋近于人类,迅速引爆了全球大模型技术的发展热潮。生成式人工智能,指基于算法及模型生成文本、图片、声音、视频等内容的技术,而大模型则是其核心驱动力,涵盖了数量庞大的参数。

ChatGPT的成功激励了科技巨头们的加入。微软在今年早些时候向OpenAI投资130亿美元,并将其GPT技术集成到必应搜索中;谷歌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“巴德”;美国“元”公司也发布了大型语言模型LLaMA。2023年11月,OpenAI推出了GPT-4 Turbo,而谷歌则在12月推出了号称能够超越人类专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“双子座”。

中国科技企业同样在制造热潮中不断推出大模型工具,包括华为的“盘古”、百度的“文心一言”等。根据中国科技部发布的研究报告,中国大模型数量排名全球第二,发布的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达79个。

2023年:人工智能之年带来的希望与警示探索

自上世纪50年代图灵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,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波折。技术的进步使得深度学习取得重大突破,促使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广泛应用。未来,随着多模态数据的进一步发展,人工智能的认知与推理能力将不断提升,人机融合将愈加紧密。

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快、应用渗透强、国际竞争激烈,是其显著特点。根据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的报告,40%的受访者表示,因生成式人工智能进步,他们将在此领域进行重大投资,预计到2030年,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。

在国内,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不断壮大,企业数量超4400家。各行各业事例层出不穷,从新药研发到精准天气预报,越来越多的应用显示出大模型的潜力。赛迪顾问的研究预计,2035年中国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采用率将达约85%。

在海外,聊天机器人是热门应用之一。Statista预示到2025年,聊天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2.5亿美元,除了ChatGPT和谷歌的“巴德”,还有许多其他公司推出了多样化的聊天机器人,受到广泛关注。

然而,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,其潜在风险也逐渐显露。技术可以造成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传播,损害数据隐私,甚至在军事领域引发“失控”风险。针对这些问题,中国已制定相关法规,强调技术开发和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,同时在国际上推动形成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。

在美欧等国,尽管科技发展迅速,但治理方面相对滞后。美方采取自律措施,而欧盟的《人工智能法案》也在探讨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。由此可见,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治理需要多边合作,以确保安全与创新的平衡。

相关问题:

1.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哪些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?

2. 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如何?

3. 在治理人工智能面临哪些主要挑战?